宋以朗向香港都会大学捐赠张爱玲文学遗物

宋以朗向香港都会大学捐赠张爱玲文学遗物

范三覃 2025-02-12 娱乐报 13 次浏览 0个评论

张爱玲与邝文美1954年在香港兰心照相馆拍的经典照片、张爱玲占卜自己英语写作是否顺利的牙牌签、张爱玲去美国后与宋淇、邝文美夫妇长达40年的往来书信、张爱玲为电懋影片公司写的剧本……

宋以朗向香港都会大学捐赠张爱玲文学遗物

捐赠仪式现场

2月12日中午,一场意义非凡的捐赠仪式在香港都会大学举行。一批张爱玲的手稿、书信、照片、证件,以及她珍藏的作家签名本等珍贵遗物,从此正式“落户”香港都会大学图书馆。

宋以朗向香港都会大学捐赠张爱玲文学遗物

1954年,张爱玲在香港。

这批文学遗产的捐赠者,是张爱玲遗产管理人宋以朗及姐姐宋元琳。他们的父母——宋淇与邝文美夫妇,正是张爱玲一生最亲密的朋友。

宋以朗向香港都会大学捐赠张爱玲文学遗物

张爱玲遗产管理人宋以朗

“我是2003年从美国回香港,开始看这些东西,到现在是20多年后的事。那些遗物,当时是放在我家里,我都不知道怎么处理,不过今天之后,我将他们三个人(编者注:指张爱玲、宋淇、邝文美)的所有文学遗物都捐赠给香港都会大学。我现在是零压力。”宋以朗说。

他这次还捐出了宋家客厅里的那张桌子——包括张爱玲在内的无数文艺界名人,都曾在这张桌子上留下自己的声音。

宋以朗向香港都会大学捐赠张爱玲文学遗物

宋家客厅里的那张桌子

在捐赠这些遗物时,宋以朗极力寻求一个不那么大的图书馆。他觉得,如果是一个国家文学馆,里面已经收藏了300个作家,那么张爱玲会是第301个——他不想张爱玲成为“300”后的“1”。

而之所以选择香港都会大学图书馆,也是因为在联系过的大学图书馆里,只有他们可以一起接受宋淇和邝文美的遗物。宋以朗说:“我们不可能说把张爱玲的书信放某某大学,宋淇他们的放另一个大学。你要看两封信,还得跑来跑去——这是不可以的。”

活动后,宋以朗也向澎湃新闻表示,选择香港都会大学是:“我需要一个愿意兼顾张爱玲及宋淇夫妇遗产的大学图书馆。”

宋以朗向香港都会大学捐赠张爱玲文学遗物

张爱玲手稿《<海上花>的几个问题》

宋以朗向香港都会大学捐赠张爱玲文学遗物

张爱玲手稿《重访边城》

宋以朗向香港都会大学捐赠张爱玲文学遗物

宋淇、邝文美夫妇的手稿遗物

通向张爱玲最重要的渠道

在宋以朗的眼里,张爱玲与父母的友情是自己“一生都未曾找到过的”。

1952年,张爱玲来到香港。生活困顿的她遇到了宋淇、邝文美夫妇,两人不仅在经济上给予她支持,还在精神上成为她的依靠。张爱玲曾在信中给宋淇、邝文美夫妇写道:“在香港,我常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,但见到你们,心里就踏实了。” 

宋以朗向香港都会大学捐赠张爱玲文学遗物

张爱玲与宋淇讨论《色戒》的书信

宋以朗向香港都会大学捐赠张爱玲文学遗物

张爱玲与邝文美的书信,谈及旗袍款式

宋以朗向香港都会大学捐赠张爱玲文学遗物

张爱玲为电懋影片公司写的剧本

“宋淇、邝文美夫妇是我们通向张爱玲最重要的渠道之一。”《张爱玲传》作者、南京大学教授余斌告诉澎湃新闻记者,“对张爱玲研究而言,有一份非常重要的‘出土’文献,就是张爱玲与宋淇、邝文美夫妇40年的通信,它们对我们研究张爱玲的心路、写作过程及背景动机,都太重要了。”

在余斌看来,无论在张爱玲的创作还是研究中,宋淇、邝文美夫妇扮演的角色都非常重要。

可以说,宋淇、邝文美夫妇是张爱玲1950年代以后写作生涯里最重要的知情者,且参与其中,对包括《小团圆》《色戒》在内的作品提出了很多建议,这些建议也为张爱玲纳入考量。“所以在写作上,他们也是张爱玲的高参。虽然张爱玲的独特性太强,这些独特性是宋淇无法替代的。但宋淇在那一辈人中特别有眼界,文学感悟力强,中英文造诣都高。张爱玲身边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。”

宋以朗向香港都会大学捐赠张爱玲文学遗物

《张爱玲往来书信集》

而在研究上,宋淇、邝文美夫妇也是一条特别的线索。张爱玲研究的学院化是从夏志清开始的。夏志清和宋琪是好友,最初夏志清要写《中国现代小说史》,张爱玲那部分的作品就是宋淇提供的,而且宋淇对此非常推崇。余斌认为,以夏志清的眼光,即使没有宋淇的推荐,夏志清也会看到张爱玲。但宋淇是一条重要的线索。

“有一段时间,宋淇帮张爱玲找出版方、介绍张爱玲给电影公司写剧本。这时候的宋淇,是以朋友的身份,但其实也在做经纪人的工作。我认为这非常重要,因为张爱玲是一个与外界交往非常困难的人,他扮演这个角色,帮了她很多忙。”

不仅仅是宋淇,邝文美也和张爱玲关系密切。“她们都是女性,因此她们的关系里有一种更温润的存在。人到中年后的张爱玲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只有邝文美这一个闺蜜。”

宋以朗向香港都会大学捐赠张爱玲文学遗物

《张爱玲私语录》

1972年,张爱玲移居洛杉矶,开始了幽居生活。1995年9月初,张爱玲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,她将重要的证件放进手提袋,留在门边易被发现的地方,而后独自等待死亡的降临。没有人知道她何时离去,数日后,人们才在她的公寓里发现她的遗体。

她在留下的遗嘱中明确表示,所有遗物,归宋淇夫妇所有。

在宋以朗印象里,那封张爱玲附上了遗嘱的信十分简单,不像一个作家写出来的文笔,它“写得一塌糊涂,但十分动人。”

生命在文字中得以延续

自宋淇、邝文美夫妇的儿子宋以朗经手张爱玲文学遗产的整理和出版,最为轰动的就是《小团圆》的面世——2009年,张爱玲长篇小说《小团圆》公之于众,成为当年的一大文学事件。

1975年,张爱玲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《小团圆》,1976年3月把书稿寄给了在香港的宋淇、邝文美夫妇。考虑到张爱玲的名声等问题,当时宋淇、邝文美夫妇劝阻张爱玲直接发表《小团圆》,并提出了几个改写建议。

《小团圆》的面世就此搁置。1995年,张爱玲去世,宋淇也在一年后去世。邝文美始终没有勇气出版《小团圆》,她小心翼翼地保管着手稿,一直到2007年11月逝世。

随后,宋淇夫妇的儿子宋以朗继承了父母“管理张爱玲遗产”的职责。在他看来,张爱玲的遗产不仅是金钱,更是她的文学遗产。他致力于将包括《小团圆》《雷峰塔》《易经》在内的张爱玲遗作,以及张爱玲与父母的700多封书信整理出版,希望张爱玲的生命在文字中得以延续。 

宋以朗向香港都会大学捐赠张爱玲文学遗物

《小团圆》

“张爱玲的遗产每‘出土’一次,就会有比较大的动静和讨论。包括怎么处理这些遗产,有些处理方式是否违背了作家自己的意愿等等。”

余斌说,引发议论最多的还是《小团圆》的出版,因为张爱玲一度有过想毁掉它的念头。有人还因此联想到卡夫卡——卡夫卡的朋友马克斯·布罗德没有遵照卡夫卡“销毁一切手稿”的嘱托,而是整理出版了亡友的遗作。

“但《小团圆》的出版还是很重要,它让我们更完整地了解张爱玲,尤其是她的‘后期风格’。大多数读者还是期盼《小团圆》的出版,大家想看到心仪作家的更多的文字;研究者作为专业读者,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当然更希望她的著作都能出版;会反对的读者,或许比较维护作家自身的意愿,维护他们心目中的张爱玲。”

“但是,张爱玲的意愿其实也难说。因为如果不是宋淇,《小团圆》可能早就出版了。从某种意义上,我们可以说出版完成了张爱玲最初的意愿。”余斌认为,“如何尊重作家的意愿取决于我们的理解,这没有绝对的对错或者标准。”

宋以朗向香港都会大学捐赠张爱玲文学遗物

1955年,张爱玲将前往美国,这是离开香港前的留影。

据悉,香港都会大学图书馆将为这些捐赠物品特设专属展览,向公众展示这些文学遗产的独特价值。同时,大学将成立专门的研究团队,运用数码人文研究的方法,建立档案、文献资料库与数码影像典藏,透过“中国现代文学数码特藏”这一平台,让全球学者与公众得以阅览、研究这些珍贵文献。

在活动现场,宋以朗还特别感谢了六位学者——高全之、陈子善、止庵、冯睎乾、郑远涛、谢有坤。

张爱玲的故事并未结束,而是以另一种方式,在人们心中书写下去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开发测试用例,本文标题:《宋以朗向香港都会大学捐赠张爱玲文学遗物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
网站统计代码